潮新闻讯 一位1999年出生的重庆男生,大专毕业后毅然选择离开家乡,奔赴昆明——只因女友在那里读研。为了解决异地相思,也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她的生活,他在昆明开起了一家重庆小面馆。而她,也在学业之余,默默帮他打理店面、招呼客人。两个人,一段情,一家小店,正并肩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剧本。
这则新闻不经意间流传开来,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。许多人注意到他们之间“大专—研究生”的学历差距,部分人悲观地预言“很难走得长远”,甚至有网友直言“希望这姑娘‘上岸’之后别嫌弃他。”但更多声音,是感动于他们彼此扶持的真心,羡慕他们携手打拼的默契,为他们送上祝福。
像这样的故事,在如今的年轻人中似乎并不罕见。我们这代人对婚恋的态度,正在悄然改变:从前谈婚论嫁,往往先掂量学历、家境、薪资、职业这些“硬指标”;而现在,越来越多人更在意双方是否“三观相合”、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。可以说,这一代年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,重新定义婚恋选择中的“价值排序”——责任感、上进心、行动力这些“软实力”,正逐渐成为新的“婚恋度量衡”。
这并不只是个人的感受。今年四月,上海虹口区妇联发布的《虹口婚恋白皮书》也显示:现代青年在选择婚恋对象时,最看重的因素是“三观相合”,而传统意义上的“家庭背景”和“经济条件”占比明显下降。这样的调查未必能代表全部,但它确实暗示了一种新婚恋观的兴起。
作为年轻人,我们乐见这样的转变。曾几何时,相亲市场中的“明码标价”“唯学历论”“唯财富论”让很多人在爱情面前望而却步;“天价彩礼”“婚闹”等负面新闻,更让一些人对婚姻产生焦虑和抗拒。但这不该是青年婚恋本来的样貌。正因如此,这对“大专生与研究生”情侣的故事所引发的讨论,恰恰成为一个契机,让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健康、积极的婚恋观。
值得强调的是,年轻人拒绝把学历、家境当作婚恋的首要标准,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因素的价值,而是反感那种将人简单标签化、粗暴归类的行为——仿佛学历高低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全部。从校园走向社会,我们早已厌倦了这种单一的评判体系,在人生大事上,更不愿被这类框架束缚。
- 1
- 2
- 下一页
- 全文阅读